

王树荣
从事生物质高效转化为氢能和高品位液体动力燃料,以及合成气合成醇醚类液体燃料的研究工作,并开展生物质基液体燃料替代汽柴油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个性化签名
- 姓名:王树荣
- 目前身份:
- 担任导师情况:
- 学位:
-
学术头衔:
博士生导师
- 职称:-
-
学科领域:
能源科学技术
- 研究兴趣:从事生物质高效转化为氢能和高品位液体动力燃料,以及合成气合成醇醚类液体燃料的研究工作,并开展生物质基液体燃料替代汽柴油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王树荣,教授,博士,男,1972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9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开始直接攻读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于1999年提前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被授予2000届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1999年起留校任教,2001年任职副教授,2006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曾于2006~2007年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浙江大学“新星”计划资助赴瑞典皇家工学院进行合作访问交流。在浙江大学任职期间先后获得过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德育导师、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和浙江大学优秀本科生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目前学术兼职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委员和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理事会理事等学术工作。 主要从事生物质高效转化为氢能和高品位液体动力燃料,以及合成气合成醇醚类液体燃料的研究工作,并开展生物质基液体燃料替代汽柴油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先后负责承担了可再生能源研究领域的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973” 子课题和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研究工作,另外还主持了煤清洁利用领域的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863”子课题和1项国家“973”子课题等多个重要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以第二获奖人身份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并以主要参加人身份获得省部级奖3项。自2004年以来,以第一、二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或会议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ei收录论文31篇,一级期刊论文12篇。其中单篇论文被sci正面他引30余次,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8.25。以第一、二发明人授权或申请9项发明专利。
-
全讯担保网主页访问
7280
-
关注数
0
-
成果阅读
897
-
成果数
18
上传时间
2011-10-10
王树荣
,-0001,():
-1年11月30日
-
6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4下载
-
引用
上传时间
2011-10-10
王树荣
,-0001,():
-1年11月30日
-
5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4下载
-
引用
上传时间
2011-10-10
王树荣
,-0001,():
-1年11月30日
-
5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2下载
-
引用
上传时间
2011-10-10
王树荣
,-0001,():
-1年11月30日
-
5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82下载
-
引用
上传时间
2007-11-05
王树荣, 廖艳芬, 刘倩, 骆仲泱, 岑可法
燃料化学学报2006年4月第34卷第2期/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apr., 2006, vol. 34, no. 2,-0001,():
-1年11月30日
为获得液体产量的最大化和提高产物中糖类的质量分数,采用盐酸(3%、5%、7%)、磷酸(7%)和硫酸(7%)对纤维素进行酸洗预处理。不同酸洗预处理下纤维素的微观结构和聚合度变化,表明酸处理损坏了纤维素的物理结构,并使聚合度大幅度降低。在“├”形石英玻璃反应器的快速热裂解试验装置上进行了不同酸处理前后的纤维素热裂解试验,发现酸浸泡处理后,生物油产率下降,相应的气体和焦炭产率提高,并且随着酸浓度的提高,该趋势逐渐增强。相比于盐酸和磷酸,硫酸对生物油的生成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这一现象表明酸对纤维素交联和脱水反应的催化效果。通过gc-ms色质联机分析技术对生物油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酸的存在并没有改变生物油成分的种类,但使化合物之间的相对质量分数发生了变化。左旋葡聚糖的质量分数随稀酸溶液浓度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原因是残留在物料中的微量酸以催化脱水和交联反应的方式,对其生成起抑制作用。
纤维素, 酸洗, 热裂解, 生物油, 色质联用分析
-
8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79下载
-
引用
上传时间
2007-11-05
王树荣, 郑赟, 骆仲泱, 施正伦,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业版)2007年4月第41卷第4期/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apr., 20077, vol. 41, no. 4,-0001,():
-1年11月30日
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生物质的热裂解机理,应用范氏组分分析法测定生物质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并对组分分离后的残渣进行热重分析,以得出组分在生物质热裂解中所起的作用.实验发现脂肪、蛋白质等萃取物热裂解行为类似于木质素,但反应速率较高,所有生物质中的纤维素热裂解行为表现一致,但不同生物质中的木质素因物理化学结构很不一致而导致了热裂解行为的差异,在动力学研究中不能使用木质素质量分数较大的样品替代其他种类生物质的木质素进行热裂解行为研究。
生物质:组分:范氏分析:热重分析
-
3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16下载
-
引用
上传时间
2007-11-05
王树荣, 谭洪, 骆仲泱, 王乐,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业版)2006年3月第40卷第3期/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mar., 2006, vol. 40, no. 3,-0001,():
-1年11月30日
为了了解半纤维素的快速热解机理#研究了反应温度和载气体积流量对半纤维量的热解影响.采用木聚糖作为模化物,在红外辐射加热反应器进行快速热解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木聚糖热解生成的焦油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焦油发生二次裂解使产率降低;焦炭产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后趋近稳定值;气体产物主要有h2、co、co2、ch4 以及c n hm,其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着载气体积流量的降低,木聚糖热解产生的挥发分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增加,导致挥发分二次裂解加剧而使焦油产率降低,同时气体和焦碳产率相应增加。
木聚糖, 快速热解, 焦油
-
3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8下载
-
引用
上传时间
2007-11-05
王树荣, 刘倩, 骆仲泱, 文丽华,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业版)2006年7月第40卷第7期/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jul., 2006, vol. 40, no. 7,-0001,():
-1年11月30日
在用红外固体压片法研究纤维素多糖结构的基础上,利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在线分析研究了纤维素在20k/min升温速率下的热裂解行为. 结果表明,纤维素的热分解主要发生在550~670 k,680 k 以后热失重很缓慢,在此温度下固体残留物的质量分数为14.7 %. 在线红外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热裂解过程中先析出游离水,随后发生解聚和脱水反应,主要的苷键和碳碳键断开形成各种烃类、醇类、醛类和酸类等物质,随后这些大分子物质二次降解为甲烷和一氧化碳为主的气体产物.
纤维素, 热裂解, 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分析
-
5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86下载
-
引用
上传时间
2007-11-05
王树荣, 庄新姝, 骆仲泱, 岑可法
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9月第27卷第5期/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sep., 2006, vol. 27, no. 5,-0001,():
-1年11月30日
在自行设计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超低酸水解装置上,结合以木聚糖和定量滤纸为模化物得到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水解的最佳工况,对白松、速生杨和玉米秸秆这三种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原料进行了高压液态水和超低酸水解相结合的两步水解研究,分别得到41.78%、57.84%和53.44%的原料转化率和39.28%、42.83%和23.82%的总还原糖转化率,并以hplc定性了糖类产物,对产物中的低聚糖和单糖含量做了对比,最后对速生杨水解残渣做了分析。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 超低酸二步水解, 还原糖, 产物分析
-
5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71下载
-
引用
上传时间
2007-11-05
王树荣, shurong wang, qian liu, yanfen liao, zhongyang luo and kefa cen
korean j. chem. eng., 24 (2), - (2007),-0001,():
-1年11月30日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ellulose pyrolysis under catalysis of metallic salts was done on a thermo balance and a rapid pyrolysis system.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showed that k catalyzed the formation of active cellulose strongly and decreased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cellulose pyrolysis.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k woul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har and restrain the production of bio-oil largely. fe2 had a similar catalysis effect on cellulose pyrolysis with k . fe2 particularly catalyzed the formation of small molecule gaseous product while k the formation of char. the addition of k or fe2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of levoglucosan formation, and enhanced the production of hydroxyacetaldehyde and other small molecule components. levoglucosan and hydroxyacetaldehyde were formed by the decomposition of active cellulose in a parallel mode. the secondary cracking of levoglucosan would also produce hydroxyacetaldehyde. a modified cellulose pyrolysis mechanism model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b-s model.
cellulose, pyrolysis, metallic salt, catalysis, mechanism
-
4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71下载
-
引用